撰寫人:中華浸信會聯會總幹事/蔡鈴敏牧師
淵源追溯
浸信會歷史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當16世紀後半葉與17世紀初葉時,有許多信徒對於當時英國國教的腐化及神職人員靈性的低落十分不滿,認為教會已徒具外表形式,毫無內在屬靈生命可言,認為應大肆改革,追求靈命深度及信仰自由,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又有一些人認為英國國教積習已深,已無法改革,不如另起爐灶,於是他們被稱為分離派。其中有一群基督徒,本著這份熱誠研讀聖經,他們飢渴神的話語,立志要明白聖經及其所啟示的真理,發現加入教會者應是指著信而受浸的成人,重生得救的信徒,因當時普遍是為嬰兒洗禮,因此這群強調只有相信基督的人才能受浸(全身沒入水中)而且要求受過點水禮的人應再次接受浸禮的信眾,又被稱為重浸派,浸信會亦由此開始。
浸信會在中國
美南浸信會成立於1845年,但還沒有這個組織之前,叔未士牧師夫婦(J.Lewis Shuck)已在全美3年一次的浸信會大會中接受差派並於1835年9月前來中國宣教。叔未士當年22歲,師母僅17歲,結婚後不到二星期即搭船出發。1836年4月抵新加坡,9月17日駛進澳門,澳門成了浸會在中國的發源地,叔未士也因此成為來華的第一位浸信會宣教士。1951年因大陸赤化,福音受阻,全數宣教士被迫離華。1949年美南浸信會在中國最後的統計資料顯示,教會數計392間,佈道所計410間,信徒有123,000人,有220位宣教士抵達中國。
台灣浸信會緣起
1936年10月,在廣州舉行「浸會來華宣教百週年」感恩慶祝大會,大會中積極提倡重視邊疆佈道運動。1948年成立全國中華浸信會聯會,6月間聯會邊疆佈道委員會即差派楊美齋牧師來台(當時台灣被視為邊疆地區),爾後美南浸信會則差派明俊德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東濟寧赴滬,得悉台灣需要福音,即蒙神引導,於10月19日轉抵台北,12月26日舉行浸會在台首次的主日崇拜,浸信會在台福音事工因此而萌芽。50年代前後由於大陸受戰事影響,又因當時中央政府遷台緣故,在台者日眾,此時浸會宣教士除部份返美外亦有自大陸輾轉來台,因此浸信會在台事工即以當時軍公教背景居多之大陸省籍族群為傳福音主要對象,建立教會,也因而被以為浸會係純「國語系」教派。
浸會在台初期快速成長
浸信會在台事工發展初期,美南差會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自1948年起至今,美南差會先後已派遣有260位宣教士來台(目前有80位),他們在人力物力方面均給予極大的支援。50年代至60年代間,在差會的協助下台灣各主要都市和城鎮已建立有浸信會教會,並購買土地興建會堂(均座落在各都會中心),各教會均熱心舉辦佈道會,得救人數不斷加添,前後20年已建立一百間教會和佈道所,會友近萬人。「浸信會」被譽為最積極傳福音,最重視佈道與宣教之教會。目前全省教會數共計191間,會友二萬三千多人,若以語言區分,台語教會15間,原住民教會18間,客語教會2間,英語教會1間,國語教會155間。浸聯會附屬機構有神學院、大眾傳播中心、嶺頭營地、嶺口營地和文字中心,除嶺口營地外,皆出自美南差會早期出資創設。浸聯會出版刊物有「浸會之聲」,定期報導聯會動態、教會消息等。聯會辦事處位於台北市懷寧街47-1號二樓。
1954年也就是浸會在台拓展六年後,當年已成立教會11間,22間佈道所,為整合眾教會資源並推展福音事工遂成立台灣浸信會聯會(後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聯會成立初期除重視開拓新教會外,就是強調主日學造就事工和助道訓練,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不若「美南浸信會」,但隱約之間,卻是「浸信會」教會成長的根基。浸信會在台至今五十二年(1948-2000),會友人數年平均成長率為4.42%,教會數年平均成長率3.76%。早期在美南差會經濟支持和宣教師協助開拓下,教會有明顯的成長。70年後差會的補助逐漸減少,教會成長雖有減緩現象,但有二個時期顯示浸信會的復甦,一是80年代浸聯會與美國密蘇里州舉行三年合作的現代佈道,二是90年代台灣興起「二千年福音運動」,帶動眾教會對於拓植與佈道的火熱,但每時期超過10%的成長率均僅維持3~5年,就浸會整體而言這幾年是有停滯情況。
浸信會新趨勢
從80年代進入90年代前後,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媒體開放,政治氣氛及言論強調自由並自主性愈漸高漲,此趨勢也直接帶來眾「教會」的轉型。浸信會強調地方教會的神主、獨立和自治之精神,「聯會」之功能乃促進眾教會間聯絡與合作,關懷與互助,促進與見證。因此教會的「自主性」與聯會的「合作性」,就時有衝突與矛盾,但也形成良性互動,因為教會若要存在這時代,就必得在所在社區發揮光和鹽的功能與角色,另一方面也唯有「合作」始能「為主作大事」。顯然的,進入21世紀的前夕,浸會在台福音事工必須完全脫離過去倚靠差會的心理,並且建立能散發本土性文化色彩的福音信息,地方教會不能只是傳統式的「佈道」而已,教會必須融入於社區營造之中。
台灣浸信會於1997年(民國86年)年首次承辦國際性的「第五屆亞洲浸信會大會」,出席者來自亞洲二十個國家和地區近二千人。體驗到神實在給我們機會開闊心胸,友愛鄰邦,更延伸了福音的觸角。去年另由浸信會女傳道會聯會主辦「第九屆亞洲浸信會婦女大會」,樣樣都說明了神要台灣浸信會眾教會興起承擔時代宣教使命。
結語
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仍秉持聖經為唯一權威,強調人人皆祭司的事奉,尊重地方教會神主獨立自治之精神,但積極鼓勵眾教會合作,開創新時代宣教偉業。1999年(民國88年)浸聯會召開第46屆年會(因逢921大地震,年會提前於21日下午閉會),通過聯會會章修正案(大幅度修訂),將沿用四十多年的「會差」改成「代表」,聯會係由「教會」為組成單位。聯會部會重新調整,增設「大陸事工部」、「研究發展部」和「社會服務部」。另為因應時代光景及考量目前教會領袖之操守,新成立「教會紀律暨教牧諮商委員會」,雖引起部份爭議,但仍獲得多數贊成,期盼聯會發揮督導功能,這可能是台灣浸信會的創舉。
民國8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