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即將於5月1日正式上路,內政部要求業者應遵守新制,特別是針對主建物、附屬建物及共有部分之面積及售價採取分開計列方式,房仲業者表示,新制不僅讓消費者更清楚錢花在哪裡,也可減少日後在面積上的爭議,不過,不管未來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公設如何計價,消費者所需負擔的房屋總價,短期內看來並沒有修正的空間。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19日表示,就附屬建物的標示上,新版契約要求分別列出陽台、雨遮以及屋簷等各項面積,以往包裹式的標示所造成的面積認知不清等問題將不至於再出現,尤其是具有遮陽、防雨功能但不能作為居住活動的雨遮,使用價值比同為附屬建物的陽台低上許多,在高房價的台北縣市,消費者也許在資訊不充分的情況下,花了大錢在實用性不高的雨遮上。對於雨遮的爭議,除了行政院長吳敦義表達關心,甚至內政部也考慮未來雨遮與屋簷將不列入所有權狀的登記,蘇啟榮表示,雨遮還是有實際功能及價值,若是取消權狀登記,是否會造成日後建商省略雨遮的設計與規劃,必須結合建築相關法規一併檢討。
蘇啟榮指出,預售屋新制主要訴求的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公設分開計價,雖然出發點是要讓消費者能夠有更完整的價格比較資訊,但這樣的美意能不能達到效果,還有待觀察,而房地產並不是標準化的產品,兩間不同的房子的價差認知因人而異,在分開計價並無成例可循之下,未來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公設之間價差多少才合理,恐怕需要一段磨合期才會形成標準。
且新版契約書上對於房價的標示,包含土地價格、房屋價格以及車位價格,以一間總價千萬的住宅為例,假設土地價值占6成,那麼分配到房屋部分為400萬元,再拿這400萬去分算主建物、附屬建物、公設各值多少,這些數字對消費者來說意義已經不大。不過,信義房屋表示,新制上路後對預售產品的市場資訊將可望更為公開透明化,以往少數建商惡意增加公設比的情況將不復存在。但不管未來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公設如何計價,消費者所需負擔的房屋總價,短期內看來並沒有修正的空間。
信義房屋也建議民眾在購屋前應要求建商詳列房屋主建物、附屬建物及公設範圍,搞清楚主建物、附屬建物(包括陽台、雨遮等)及公設部分包含哪些範圍,並逐一細算各項價格,才不致被各種計價方式搞得昏頭轉向,未來民眾購屋時必須有一個觀念就是「即使主建物與公設分開計價,建商要賣的總價還是不會變,民眾往後看屋,重點要擺在附屬建物、公設到底包含哪些範圍,避免購入過多虛坪的房屋。」
資料來源:今日新聞/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