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泡沫化的隱憂,隨著房地產價格頻頻打破天價,泡泡也愈吹愈大。不過,豪宅稅即將課徵,實際上根本只是個假議題,不但壓抑不了泡沫化潛在隱憂,壓抑高房價、幫助人們買得起房子的效果,更是有限。
所謂豪宅稅,說穿了只是加重針對豪宅所課的房屋稅,調高房屋的評定價值,並非房屋、土地的真正市價。至於什麼是豪宅?學者專家、政府官員心目中所定義的標準和條件,更是天南地北、五花八門,現在台北市政府還在研議豪宅的定義和標準,各縣市也因人民所得、土地供給不同而有不同的豪宅定義。
如果按照財政部和台北市政府初步研議的標準:獨棟、100坪以上、四面採光等,才叫豪宅,那麼帝寶、信義計畫區和敦化南路1戶叫價2億、5億元的豪宅,根本不在此列,被課徵對象,大概只會涵蓋到陽明山、文山、北投等郊區的別墅,那麼政府課徵豪宅稅,根本難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不必說這種豪宅稅開徵起來有何意義,根本是虛晃一招的假議題,光是社會觀感,就足以引發公憤,如何來解決高房價問題。
雖說住帝寶等豪宅的富人們,只要是自住、無關炒樓、囤房,政府毋需針對特定對像予以懲罰性稅負;不過,長期以來只依據房屋構造、路段率來訂定房屋評定現值,造成房屋稅嚴重偏低,卻是不爭事實。
然而,政府要徹底解決高房價問題,並不能只靠豪宅稅、升息、選擇性信用管制、停標國有地、課徵空地稅、蓋社會住宅等政策來解決,這些政策只能打蒼蠅、打不到老虎,頂多只能消弭些許的人民被剝奪感,實際上真正炒地、炒樓的投機者,依然半毛錢的稅、都不用繳。
因為,問題關鍵在於同一年度買賣土地獲利者,不必繳土增稅,土地漲價完全歸私;如果政府有魄力作到按照實價課徵不動產資本利得,才是真正達到稅負公平正義原則的釜底抽薪之計。
新聞來源: 工商時報 【蔡惠芳】